从小听大人们说瞎话儿,有趣,却不瞎,许多至今记忆犹新。
记得有次割麦间隙,树下乘凉,喝着井拔凉水,有人讲了一个倒霉蛋贼的故事。
说有一贼,每次行窃,均不顺利,但他坚守着“贼不走空”的行业惯例,再穷的人家,他也必拿走一件东西,那怕是一根木柴,一片烂瓦。
一次他偷到一个懒人家,这家人是从来不洗脸,也从来不涮锅。半夜贼到这家巡视一周,的确没啥偷的,心想把他家锅揭走算了。可是,锅台上干饭圪痂太厚,扣了半天,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总算把“锅”揭下来了,拿着感觉没啥分量,难不成这家穷里连口相样的铁锅都买不起?不管好锅坏锅,总算偷一样东西,贼不走空么!
也许贼在灶火屋里揭锅动静太大,时间太长,把主人家给惊醒了,起来撵贼。撵了二里地,看看贼就要被抓住了,那贼一急,回手往主家脸上砍了一刀,只听“咔嚓”一声,主家半边黑脸掉了下来,主家吓一跳,说,完了,活不成了。贼也吓一跳,说遇上个黑白无常了。
结果,第二天主家一看,笑了,咋?锅干干净净的好好坐在锅台上,只是怪那贼,要砍把老子脸上灰都砍了,妈的,砍一半留一半,弄个阴阳脸算咋回事儿?
展开剩余72%贼第二天也懊恼,为啥,费半夜功夫,偷的不是锅,是锅上的饭圪巴壳子(锅巴)。
又一次,这贼去偷一个练武人家,江湖上传说这家主人擅长射箭,并有箭箭不离屁股的威名。
这个功夫人家虽尚武,但是有好生之德,打猎迎敌擒贼并不下死手,什么心胸,头颈处不射,专射屁股,制服即可,并不伤人兽性命。故尔有此箭箭不离屁股的名声,一是说人家箭无虚发,二是讲人家有武德。
贼虽心虚,但迫于生机,不得不冒险去偷。可偷是偷,得预先作好防身准备。你不箭箭不离屁股吗?我腰后挂个洗脸盆,不是把屁股给保护好了,怕啥。如此这般,贼把自己屁股武装完善。趁夜放心去偷,谁知刚翻过墙,院里狗叫灯火点亮,主人操起弓箭追了上来。也是慌不择路,那贼跑进一片棉花地里,时至盛夏,棉桃如鼓捶一样累累迭迭,不停打在贼屁股后的脸盆上边,卟卟咚咚,天气也热,心里也惊,跑得也快,贼大汗淋漓,从此再也不敢来偷这个练武之家了,私下很服气地说,人家真的是“箭箭不离屁股呀!”
还有一次,这贼挑一家孤苦老两口家下手。是夜,伸手不见五指,正值隆冬,北风呼号,雪花飘飘,贼费了一番周折,进了老俩口屋子,黑暗中轻手轻脚摸了大半夜,总算在人家床头摸到了一口瓦缸,揭开盖子一摸,里边小半缸小米。偷吧,没带家什,总不能手捧一把米就这么走了?想了半天,一咬牙,把棉袄脱了,俩袖口扎紧,心想这一下子,小半缸米偷个八九不离十了。就在贼铺袄在地,伸手去捧米当儿,主家老头伸手把贼的棉袄拉起来往自己身上一盖,静观贼的动静。
原来,贼一进屋,老两口就醒了,老婆想起身,被老头按住了。
贼捧了一把米往地上找袄,咋也找不到。正着急呢,老太太忍不住了,说:“老头,屋里有动静,起来看看。”老头说:“没有,睡觉。”老婆:“有贼!”老头:“没贼!”“有贼!”“没贼”就这样,老两口争了半天,贼憋不住了,应声道:“不能!要没贼,我袄子哪里去了?”
话没掉地,贼自知失口,撂下米,撒腿就跑,夺门而逃。光着膀子,外边,雪花飘飘,北风萧萧……
正是:
这个贼娃真是瓜,
每次行窃八字差。
不是棉桃打尾巴,
就是揭人锅圪渣。
冬日敬业脱棉袄,
黑夜执着跪床下。
总是偷人不光彩,
老鼠过街人人打。
作者简介:
马进显,网名“老知青”,年过六旬,1976年邓县一中毕业,同年下乡。大学毕业,行医40余年,2019年退休,现仍发挥余热。爱好文学,喜欢写点所见所闻,所思所想。
发布于:河南省高忆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